音樂不僅僅是用來聽的也能治病,音樂療法的起源
發布日期【2016-6-1】 共閱【2422】次
音樂治療是新興的邊緣學科。它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心身健康的目的。
國外音樂療法的發展國外音樂療法起步較早,1890年奧地利醫生厲希騰達爾發表了“音樂醫生”的觀點。1944 年,密執安州組織了第一個音樂治療學會,1946年又在堪薩斯州國立大學開設音樂療法的專科。于是,世界各國紛紛仿效,澳大利亞1959年有了音樂療法機構,1969~1970年間,德、法、丹麥、芬蘭等國也相繼成立了音樂療法組織。音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在美國從事音樂治療工作的國家注冊醫師有4000人,歐洲有數千人,日本20世紀80~90年代從美國學成歸國創業的有50多人。中國的音樂治療起步較晚,1979年美國音樂治療博士劉邦瑞教授應邀到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第一次把歐美音樂治療學介紹到國內,才拉開了我國音樂治療學科建設的帷幕。中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音樂療法,在不到30年的時間,我國的音樂治療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發展。如:音樂電療、療養院精神院音樂療法、對心身疾病的音樂治療臨床探索、對老年病的音樂治療、對兒童智障的音樂療法等。許多醫療機構也相繼完成音樂治療系統的安裝使用。我國第一家獨立的音樂治療所也于1997年底,在中央音樂學院創辦。1999年6月28日在國際禁毒日有“親近音樂,遠離毒品”主題的大力宣傳。音樂那跳躍的音符已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音樂治療亦成為人們倍加關注的研究課題。
音樂,不僅僅是好聽,它可以緩減壓力、放松心情,更有助于治療各種身心疾病。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集音樂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醫學和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學科。在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它把多學科的知識、技能融合為一體,并借助于特定的音樂活動,在音樂治療師和患者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音樂活動對人引發的生理、心理、情緒、認知和行為體驗,來達到保持、恢復、改善和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目地。
音樂治療的功能主要有娛樂功能、教育功能和臨床治療三大功能。
娛樂功能:主要體現在醫療機構為患者開展的“娛療”,即為人們帶來的審美享受,為常人提供的音樂保健服務,以及為亞健康人群開展的音樂心理減壓活動。
教育功能:尤其在兒童音樂治療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作用有1,促進知覺2,增進記憶力3,喚起作用4,重復學習5,刺激感覺閥
臨床治療功能:指音樂治療實踐過程中,音樂活動對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所產生的積極的改變功能。 生理影響:音樂不僅有影響大腦皮質運動中樞活化或抑制作用,而且具有在長期記憶中容易與各種回憶連接的特點,音樂可以繞開認知過程,直接刺激情緒,情感反應,這些有利因素就是音樂治療在為身心癥或精神官能癥患者提供音樂干預的生理影響依據。
心理影響:1.自我表現2.喚起聯想3.音樂同化 社會功能:1.增進交流2.適應社會3.促進社會整合
來訪者主動性程度
(1)單純聆聽型式:超覺靜坐法、音樂處方法、音樂冥想法、名曲情緒轉換法。
(2)主動參與式: 簡單樂器訓練,選擇地按音樂知識學習、樂曲賞析、演唱歌曲、音樂游戲等。
臨床上分類
(1)單純音樂療法:單純通過聽音樂達到治療目的。
(2)音樂電極療法:患者接受音樂治療的同時,還接受音樂電流治療,將聲頻轉化為電頻,電流與音樂是同步的。
(3)音樂電針療法:音樂療法與針刺療法相結合同時進行。
所使用音樂的特點
(1)共振療法
音樂治療,由體感音樂、治療方案和體感音響設備三方面組成。體感音樂是一類特殊制作的、富含低頻、以正弦波為主的治療性樂曲。治療目的不同,體感音樂樂曲有所差別。治療方案是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的。內容包括治療對象身心狀態評估、體感音樂的選擇和確定音量、振動強度和治療時間及療程等。體感音響設備主要包括:音源和分頻-放大-換能裝置,其主要形式為床、床墊、臺、椅和沙發等。其效用是使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音樂聲波振動。體感音響設備不同,音樂聲波頻率范圍和振動強度有所差別。
人類對于聲音的感受源于振動。一般情況下,音樂是通過增幅器放大信號后從揚聲器發出,再經過空氣振動而達到人的耳膜的。通常人類可以聽到的音樂低音部分一般為50Hz-150Hz。人類通過身體可以感受到的音樂振動稱之為"音樂體感振動",其最大范圍為16Hz-20000Hz。20-50Hz的低頻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強,伴隨著振動感和沖擊感給人以極其強烈的臨場感。同時,20-50Hz的頻率范圍最能夠給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悅的快感和陶醉感。因為音樂的低音部分(貝司)是比較單調的重復,近乎于l/f2的振動,給人以安全舒適感。
體感音響技術是將音樂中16Hz -150Hz低頻部分電信號分揀出來另外經過增幅器放大,通過換能器轉換成物理振動,做用于人體傳導感知,特別能夠忠實再現20-50Hz的頻率范圍音樂的技術。這種節奏近乎于l/f2的振動,形成使人安全舒適感和 的要素,同時局部的振動也能促進組織的血液循環。
(2)高頻療法
高頻音樂療法是根據法國著名音樂學家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的理論制作而成,適用于兩歲以上所有的人群,是一款系統的,科學的音樂調理,治療產品。
托馬提斯三定律
第一定律 如果我們的耳朵不能聽到一定的頻率,那就意味著我們也不能發出這一頻率的聲音。
第二定律 如果改變我們聽到的聲音,那么我們發出的聲音也會被改變。
第三定律 要想幫助那些失聰或者變聾的人,首先要鍛煉他們耳內的肌肉。
治療原理是通過空氣震蕩刺激耳部聽覺系統以及直接通過人體骨骼傳導,兩種方式刺激大腦,雖然不能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痊愈,但卻能大大改善使用者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
主要針對于自閉癥,多動癥,閱讀困難癥和抑郁癥。
【返回】
TAG標簽:音樂,音樂治療,音樂理療,音樂療法,體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