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精神分裂癥是以基本個性,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多在青壯年發病。我國目前有近600萬人患精神分裂癥,受心理因素影響者占40%~80%,流行病學資料提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農村。國內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癥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個臨床階段:急性精神分裂癥主要表現為陽性癥狀如幻覺、妄想等;慢性精神分裂癥主要表現為陰性癥狀如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孤僻內向等。精神分裂癥的音樂心理治療不但可以消除病人的精神癥狀,提高自知力、增強治療縫依從性,也可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促進病人與社會的接觸,常用的音樂療法包括以下幾種:
(一)工娛療法
即工作行為的康復訓練與文體娛樂活動訓練,前者指較簡單的勞動作業,有助于激發創造力,增強才能,提高興趣及穩定情緒;后者指歌詠、樂器演奏、舞蹈、體操、球類活動等,重點在于培養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社會活動能力,加強社會適應力,提高情趣和促進心身健康。
(二)音樂處方法
精神分裂癥臨床表現主要為感知覺障礙、思維及聯想障礙、情感障礙、意志與行為障礙等,由于音樂具有表達情緒與情感、拓寬認知領域、促進思維與提高智力、影響人的行為與人格以及娛樂愉悅等功能,因此對精神分裂癥的各種癥狀有針對性的治療作用。國內外的眾多研究已表明,音樂療法對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語言與情感交流、幫助病人識別異常思維與行為、改善情緒和人際關系、轉移病態注意力與克服淡漠退縮行為和提高社會功能等有益。陽性癥狀為主的病人主要是聆聽貝多芬第三、五、九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與《歡樂頌》 ;陰性癥狀為主的病人主要選擇節奏強烈、鮮明、活潑、輕快的樂曲,如《步步高》 、 《喜洋洋》 、《金蛇狂舞》等。同時,研究者發現,視聽相結合的音樂療法效果優于單純的聆聽法。
(三)辨證施樂法
精神分裂癥相當于中醫癲狂。癲證屬陰,為慢性,多寒證和虛證,包括肝郁氣滯證、氣郁痰結證、氣虛痰結證、氣血兩虛證;狂證屬陽,為急性,多熱證和實證,包括陰虛火旺證、氣滯血瘀證。癲證宜聽解除抑郁的音樂,以活潑輕快為主,如《黃鶯吟》 、《良宵》 、《花好月圓》等;狂證宜聆聽節奏舒緩、恬靜悅耳的音樂,如《平沙落雁》 、《平湖秋月》 、《彩云追月》等,也可利用七情相勝的原則消除其狂躁,如哀怨悲愁的《漢宮秋月》 、柔婉惆悵的《漁光曲》以及凄楚悲憤的《胡笳十八拍》等。
TAG標簽:音樂療法,音樂治療,精神分裂癥,體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