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近年來,孤獨癥的發現率和診斷率逐年提高,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交往障礙、言語交流障礙及興趣狹窄、行為刻板為孤獨癥的三大核心癥狀。孤獨癥具有復雜性和異質性,嚴重程度不一,因其難以區分和鑒別,而被稱為“特殊兒童之王”,對孤獨癥兒童的研究因其難度之高而被稱為特殊教育研究中的“百慕大三角”。
鑒于孤獨癥兒童對音樂的特殊反應和興趣,以及音樂在矯正行為、消除障礙上的治療功能,運用音樂治療的方法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進行干預,可以加強他們的學習與社會活動參與感,成為康復訓練與治療的契機。再創造式音樂治療(recreative music therapy)是音樂治療的一種方法,指在學習演唱、演奏的過程中或各種音樂活動的參與中,提高治療者的音樂能力,達到改善治療者的心理、生理問題的目的。該方法強調受助者親身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包括樂器演奏、演唱、音樂中的肢體運動、音樂游戲及舞臺演出,強調受助者在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和人際反應。
本研究對一名輕中度孤獨癥兒童進行再創造式音樂治療,以探究音樂治療實施后,孤獨癥兒童在適應性行為方面的改善狀況,從而為孤獨癥機構的音樂治療師、教師及家長開展音樂治療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情況
小Y,男孩,7歲,母親28歲生育,第一胎,生產時難產。24個月時發現異常,到36個月時被南京腦科醫院診斷為孤獨癥。4歲時在南京參加孤獨癥訓練班,半年后因為家庭原因回蘇州,在普通幼兒園斷斷續續地上學,學校并不是十分接納,期間曾找過私人家教,但沒有任何進步。7歲時進入培智學校。視覺、聽覺均正常,無疾病,不服藥。有鸚鵡學舌樣語言,缺乏語言的理解能力,語音含糊不清,沒有音調,能聽從簡單的指令,運動協調能力差。沒有接受過任何與音樂相關的訓練,對電視中歡快愉悅的綜藝節目的主題歌有興趣,但不能跟著唱。缺少目光對視,回避與人的接觸。行為刻板,程序化。主要養育者為奶奶,比較聽奶奶的話,經常在奶奶的要求下依葫蘆畫瓢地寫字。在媽媽面前比較任性,愛鬧情緒。實驗前CARS量表總分為32分,在30~36之間,被判斷為輕中度孤獨癥。ABC量表總分為92分,其中感覺能力9分,交往能力20分,運動能力18分,語言能力28分,自理能力17分。
二、治療過程
本研究對被試實施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為期六周的個別治療。
現將個別治療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與內容總結如下:
內 容 |
活 動 形 式 (同一內容可有多種形式) |
治 療 目 標 |
||
《你好歌》
|
1、用在每次治療的開始,作為治療的準備活動,也確立了治療活動的結構感。唱歌的同時要求兒童微笑、握手、目光交流。唱完以后與治療師擁抱; 2、在鋼琴上彈奏旋律,治療師邊彈邊唱,并扶著兒童的手指協助其彈奏。 |
產生對自我和他人的意識;促進語言的發展;學習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建立起平等和諧的治療關系。 |
||
再 創 造 式 音 樂 治 療 |
歌
謠
歌
曲 |
《閃爍的 小星星》 |
1、聆聽,用拍手或身體搖擺的方式體驗節奏; 2、與治療師接口唱,治療師唱前半句,引導兒童唱后半句; 3、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4、歌表演。 |
促使兒童建立與他人的聯系,促進語言的發展、多種感官的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的發展。 |
《兩只老虎》 |
在學唱“兩只老虎”的基礎上創編歌詞:三只老虎……四只老虎……五只老虎……逐漸在歌詞中增加身體部位。 |
培養對身體部位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和應變能力。 |
||
《拍手唱歌 笑呵呵》 |
治療師與兒童面對面唱,根據歌詞內容指對方的眼睛、自己的眼睛,兩人拉手、跟歌曲節奏搖擺、拍手、微笑等。 |
增加目光對視,促進兒童與他人的互動交流,培養感知能力、運動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 |
||
《拉拉勾》 |
歌表演,根據歌詞做撅嘴、拉鉤、擁抱等動作和生氣、愉悅的表情。
|
促進兒童對生氣、開心的情緒的理解,學習與他人互動。 |
||
《我有一雙小小手》 |
1、歌表演,根據歌詞做伸左手、伸右手、穿衣、刷牙等動作; 2、啟發兒童思考,小手還能做什么?創編歌詞。 |
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同時建議家長在生活中指導兒童邊鍛煉自理能力邊演唱歌曲。 |
||
樂
器
演
奏 |
我來敲樂器
|
邊敲邊念白,如: × × |× —| × × |× —| 三 角 鐵, 三 角 鐵, × × |×× | × × |× —|( )在 敲 三 角 鐵。
|
通過樂器的使用與兒童建立關系,培養兒童聽從指令的能力和模仿能力,在認識樂器的同時鍛煉了語言能力。 |
|
傳遞樂器 |
1、用穩定的節奏邊傳遞邊說樂器名稱; 2、變式:用穩定的節奏邊傳遞樂器邊說“你好”。 |
認識樂器,鍛煉語言能力、注意能力、反應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等。 |
||
請你跟我這樣敲 |
老師敲什么樂器,兒童也敲什么樂器,邊敲邊說: × ×| × ×| 我 敲 ( ) 敲出快慢強弱等變化,讓兒童理解并模仿。 |
認識樂器的同時鍛煉語言能力、注意能力、反應能力等。 |
||
樂器指揮動作(或動作指揮樂器) |
1、治療師和兒童一人敲樂器,另一人跟隨樂器的節奏行走。 或:治療師和兒童一人走路,另一人跟隨走路的節奏敲擊樂器。 |
提高注意力、理解能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等。 |
||
聲音大創造
|
1、用手中的樂器制造出盡可能多的聲音; 2、與家長一起動手制作樂器并演奏。 |
培養兒童的動作協調能力、創造能力。 |
||
音 樂 運 動 |
《走路》 |
治療師帶領兒童一起邊敲鼓邊走,表現出爺爺、爸爸和兒童走路的不同節奏。 |
提高注意力、理解能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等。 |
|
《圓圈舞》 |
治療師唱歌詞,引導兒童做拉圓圈走、蹲、跑、站、跳、坐等動作。 |
增強兒童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促進反應能力、運動能力、動作協調能力等。 |
||
《火車開了》 |
律動,先讓兒童模仿治療師隨著歌曲做開火車的動作,之后一個人做火車頭,另一個人搭著對方的肩膀或者拉著對方的衣服開火車往前走。 |
促進感知能力、運動能力、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
|
||
《再見歌》
|
用在每次治療的結尾,確定治療過程的結構感。唱歌的同時要求兒童微笑、握手、目光交流。唱完與治療師擁抱之后離開教室。 |
促進語言的發展,學習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
小Y是個膽小害羞的孩子,在個別治療的起始階段,治療師的任務是給他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在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治療關系的基礎上,讓他接觸音樂治療的各種元素,治療師對小Y的表現給予肯定和支持,為后一階段的治療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個別治療的第三次開始,小Y進入音樂感悟期,小Y開始更多地接觸不同的音樂元素,調動起了各方面的感知和體驗,進一步與治療師建立了信任關系,逐步理解治療師通過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樂于參與音樂體驗,在音樂體驗中漸漸放開了自己的封閉狀態。
在治療的第十三次開始,小Y已熟悉了治療環境和治療師的治療手段,接受了治療師通過音樂所傳達給他的信息,喜歡并急迫地盼望著每次的治療過程,與治療師的關系變得親密,能比較好地配合治療師進行各種音樂活動,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始逐步體現,樂于用音樂與治療師進行交流,能夠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想法。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入了主動交流期。
三、研究結果
根據ABC量表對小Y在治療前期、個別治療后的行為進行測量,匯總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小Y音樂治療前后期ABC測量結果匯總表
|
感覺 |
交往 |
運動 |
語言 |
自理能力 |
總分 |
|
前測 |
9 |
22 |
18 |
28 |
17 |
92 |
|
后測 |
13 |
12 |
6 |
11 |
6 |
48 |
|
|
|
|
|
|
|
|
|
結果表明,小Y雖然對音樂沒有明顯的喜好,但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很好地改善了其交往能力、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在交往方面,小Y從一開始的無法與人建立關系,不能與人目光接觸、身體接觸到與治療師建立起良好的治療關系,信任依賴治療師,在與治療師的互動過程中提高了交往技能。在運動方面,小Y從一開始運動協調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控制樂器、身體的運動、甚至連蹲都不會,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逐漸增強了運動協調能力,能靈活自如地控制樂器及身體動作,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在語言方面,小Y增強了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改變了以往的鸚鵡學舌,開始能與人正常地溝通,奶奶無比欣喜地說:“以前根本就聽不懂別人的話,只會跟別人說,別人說什么他也說什么,發音含糊不清,接受音樂治療后,能理解別人的話了,能跟別人交流了,發音也變得清楚了好多!”在自理能力方面,除了音樂治療室中的培養自理能力的歌曲演唱外,小Y的家長積極配合老師的要求,在家里盡可能讓小Y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三個月下來,小Y的自理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TAG標簽:孤獨癥兒童,孤獨癥,音樂治療,音樂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