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請別忽視孩子的睡眠焦慮問題
發布日期【2016-6-30】 共閱【1927】次
“媽媽,我口渴”、“我怕黑”。相信很多家長都遭遇過這種情況,到了睡覺的時候,孩子找出各種理由,就是不愿意睡覺,經常是從上床到睡著要兩三個小時。而家長不得不日復一日地應付著這場“艱苦戰役”。調查顯示,76%的家長認為孩子存在睡眠問題。兒童教育專家胡萍指出,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孩子不愿意睡覺的原因是不同的,家長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幫孩子入睡。
A孩子為何不睡覺
當孩子長到6—7個月以后,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開始害怕陌生人,而且當他們與媽媽或其他親人分開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并且哭鬧。這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將一直持續到2歲到2歲半左右。這個時期之前,任何時候媽媽離開,孩子都會產生分離焦慮。而這也是孩子晚上不愿睡覺的原因,他害怕睡覺后失去父母。
兩三歲的寶寶容易在睡覺時出現怕黑、怕怪獸、做噩夢等現象,這是他們不肯睡覺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個階段,孩子所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可以從故事中聽到、從圖書和電視中看到,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因此很多東西會引起他的恐懼。
三歲之后,孩子更容易被噩夢困擾。國外有研究指出,孩子清晨最常出現做噩夢的現象;100位3—12歲的孩子進入深睡期后,會有4位被噩夢驚醒。這也是孩子不愿入睡的原因,此外,孩子三歲后對寢室環境有了自己的要求:比如特定的睡衣、墻上掛著安慰性的圖畫、家具的重新布置等。如果睡眠環境“不合心意”,也會讓孩子對睡覺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
B要幫助孩子入睡
胡萍認為,幫孩子入睡要有兩個原則。首先,應幫孩子緩解緊張情緒,其次,要建立睡覺的規則。
孩子睡覺會有一些自己的緩解緊張的方式,比如:吸吮手指、不愿離開自己的依戀物、要聽睡前故事等。家長要根據孩子的需求盡量滿足,不要過分苛責或不耐煩,確定孩子需要的東西在床邊,以減輕他的不安全感。同時,父母的睡前陪伴是孩子獨立睡覺的過渡階段,父母可以在這個階段,跟孩子一起看一些能幫助他順利度過睡覺心理過程的繪本,讓他慢慢適應這個階段。
另外,幫孩子建立睡覺的規則。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該上床睡覺,讓孩子嚴肅對待就寢的時間。其次,要把睡前的程序變成儀式,比如:唱特定的歌、講不超過兩個的睡前故事、聊天5分鐘等,幫助孩子平靜。孩子獨自一人的睡覺時間,要用特定的“晚安”、“明天見”等約定好的語言道晚安,讓孩子從心理上徹底得到睡覺的暗示。
C孩子睡眠多噩夢
噩夢在孩子的睡眠中很常見,如果有時候看你的寶寶忽然從睡夢中驚醒大哭,恐懼出汗,這都是做了噩夢的表現。另外,有些睡眠中的異常現象和做噩夢不一定有關系,但也常常困擾著爸媽,比如夜驚、夢游、夢話等。胡萍認為,除非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多次重復做相同的噩夢,否則不能說明孩子存在嚴重的情感困惑。
一般來說,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收看恐怖片、父母吵架、親人過世、睡前劇烈運動等等,這些都可以導致噩夢發生。育兒專家認為,寶寶出現噩夢的現象可持續數月到一兩年,多為生長發育的正常表現。倘若寶寶白天有焦慮或其他異常表現,就應該及早帶寶寶去看醫生了。
夜驚常發生在2—6歲的幼兒,尤其是在生病、心理有壓力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睡眠的早期,表現為孩子在睡夢中突然醒來,似乎處在一種莫名的恐慌中,也可能大叫著坐起來,呼吸急促、兩眼茫然地瞪著,好像要把眼前的爸媽看穿一樣,但自己說并沒有做噩夢。這些孩子往往很快就再次入睡了,第二天早晨卻說根本不記得半夜發生什么了。可是,夜驚對父母的驚嚇卻很大,不過,這一般不是個嚴重問題,過了這一時期,就會自行消失了。
D幫孩子駕馭噩夢
父母要嘗試幫孩子駕馭噩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孩子的噩夢也是日常生活的反映。父母要幫助孩子解決導致噩夢的真實生活問題。孩子做噩夢后,不要強迫他中斷睡眠,等著他自己醒過來。倘若寶寶已學會說話,要趁他們驚醒的時候及時進行交流,“把燈打開,喝杯熱奶,聽孩子講述夢中的細節。這有利于孩子表達創傷。”
在交談的時候,家長不要堅持那噩夢不是真的,而要向他保證他是安全的。同樣,不要為了驅逐噩夢而玩幻想游戲,不暗示不否認曾經有過怪物,讓孩子看清楚現在沒有怪物。如果孩子害怕噩夢難以入睡,可以半開臥室門、點小燈、放點輕音樂。但注意,晚上長期開燈,容易導致孩子性早熟。
如果爸爸媽媽都嘗試過了以上方法但是還沒有奏效,可以再試試這樣的方法:倘若寶寶每個晚上都會在同一時間因做噩夢而驚醒,家長們可以試著提前半小時就弄醒,然后再讓寶寶入睡,這樣就可以打破導致噩夢的睡眠循環。
寶寶睡眠的六大金質法則
睡眠是人類體質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部分,而寶寶的睡眠對其成長和發育至關重要。為了更好地幫助中國寶寶獲得金質睡眠,日前世界睡眠協會 (WASM) 發布了針對寶寶睡眠的六大金質法則。
據育兒專家聯盟鮑秀蘭教授介紹,結合中國父母的育兒特點,WASM六大金質睡眠法則的內涵是指:
1.金質睡眠環境——溫度20℃-25℃,濕度60%-70%
溫度過高,寶寶會煩躁不安;溫度過低,寶寶會被凍醒;空氣過于干燥,寶寶的鼻腔容易變干堵塞;空氣過于潮濕,寶寶也會感覺粘膩不適。而最有利于寶寶睡覺的臥室溫度為20℃—25℃,濕度為60%—70%。
2.金質入睡時間——晚上9點前
據科學研究表明,生長激素在深睡狀態一小時后進入分泌高峰,在夜間10點至次日1點分泌最旺盛,如果錯過這段時間,寶寶的發育將受到影響。所以最佳入睡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9點前,這樣10點到凌晨1點,寶寶恰好處于深度睡眠狀態。
3.金質睡眠時長——10小時
幼兒年齡越小,所需睡眠時間越長。雖然隨著寶寶的成長,睡眠時間會有所縮短,但每天至少應該保證有10個小時的睡眠。嬰幼兒睡眠時能量與氧的消耗量小,生長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生長發育及腦功能的發育,睡眠充足的孩子玩起來精力充沛,情緒愉快,食欲好。
4.金質睡眠準備式——合理規律的睡前活動
持續、規律的睡前活動的培養有利于寶寶在此環境中入睡。晚上到了睡覺時間,媽媽要給寶寶營造一種睡覺的氛圍,燈光調暗,給寶寶一個要睡覺的信號。同時,媽媽在睡覺前應進行3—4種舒服且安靜的步驟,如:沐浴、按摩、睡前故事、換上睡衣、哼唱兒歌等,都有助于寶寶培養睡覺情緒,減少入睡所需的時間。
5.金質睡眠裝備——干爽紙尿褲
在睡前為寶寶換上一條能迅速鎖水的干爽紙尿褲,能讓寶寶睡得更香。因科學研究表明,寶寶在夜間睡眠中動的次數是成年人的兩倍,個別“好動”寶寶的動作比例更是比成人高出10倍之多。因為寶寶夜間動作多,尤其是腿部動作,容易導致漏尿,而吸水力強的紙尿褲能避免寶寶因漏尿不適而夜醒。
6.金質睡眠方式——單獨睡眠
單獨睡眠有助寶寶從小培養獨立意識。在嬰兒時期,寶寶可睡在父母房間的小床上,最好不要與父母同床同睡,因為和父母同睡容易使父母給予寶寶過多的睡眠安慰,例如拍抱,摟睡,干擾孩子的正常睡眠;同時寶寶一旦對這些安慰形成依賴,會不利于入睡及睡眠的維持,導致夜醒次數較多。
一些睡眠問題是 身體疾病的反映
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操德智指出,兒童的睡眠障礙大部分是由心理原因引起。12歲之前的兒童,神經系統未發育完善。而孩子隨著個人經歷增加,發生一些刺激性強的事件后,比較容易出現夜驚、夢魘等睡眠問題。隨著年歲增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完善,大部分兒童會自然而愈。但兒童癲癇、耳鼻喉等疾病也會引起孩子的睡眠障礙,這些就要及時就醫。
兒童睡眠癲癇是在睡眠中發生的。有時候孩子在夜間會出現“夜驚”,與普通的睡眠障礙沒有明顯區別,但睡眠癲癇多伴發有精神不振或行為異常等癥狀。操德智建議,如果孩子長時間出現睡眠中忽然睜眼、喚醒,或驚慌表現,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做腦電圖監測,以確定病因。
此外,耳鼻喉疾病也是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之一。如果孩子晚上睡覺打鼾不止、呼吸困難有異聲、睡眠斷斷續續,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癥。操德智指出,腺樣體肥大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主要原因。兒童腺樣體肥大表現為睡覺打鼾,多汗、睡覺輾轉不安、趴睡或伴有搓鼻子、揉眼睛、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性鼻炎的癥狀。如遇這種情況,應盡快帶孩子去醫院做睡眠呼吸監測。
什么時候和孩子 分床分房睡?
兒童教育專家胡萍認為,可以在孩子出生后或者2歲前分床,建議4歲前分房間。
寶寶跟大人睡,能使媽媽與寶寶更親近,方便喂奶,減輕媽媽夜間育兒的麻煩和孩子的恐懼。但母嬰同床睡眠也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夜間同呼吸、共吸氧,成人的肺活量要比寶寶大得多,大量的氧氣被大人奪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卻被寶寶回收了,寶寶可能整夜處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彌留的小環境里,使腦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對發育極為不利。
孩子到了3歲左右時已經能分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心理處于一個重要發育階段。如果長時間與父母同床睡眠,有可能滋生戀母或戀父情結,導致孩子日后缺乏自愛、自律,甚至形成性識別障礙。
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漸明白自己已“長大了”,并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入睡前的準備,自己蓋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等。并且,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以后,孩子對其他的行為規范也更易接受。這些對于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形成獨立的人格很有幫助。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對兒童適應社會,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有著重要的意義。
【返回】
TAG標簽:睡眠焦慮,睡眠問題,孩子睡眠,睡眠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