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黃磊與女兒多多)
鏡頭前的黃磊,被問到關于孩子早戀的問題。
“早戀這個詞就很混蛋!什么是早戀,我覺得情竇初開,十四五歲,人有懵懵懂懂,對一個男孩喜歡,對一個女孩喜歡,這是正常!這是人本身就有的最天然的東西。”
黃磊越說越激動,“我們要尊重別人,我們民族就特別缺乏這東西。”
總結之:“中國很多父母的教育都是混蛋邏輯”。
為人父母之后,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與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做對比,有時會困惑,甚至會產生一點點失落:為什么他們當時沒有陪我讀那么多書?為什么他們沒有陪我到處玩?為什么他們總是告訴我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
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逐漸發現,其實很難去評判教育的對與錯。現在看起來是不負責任的教育觀點和做法,其實是受限于當時的環境。或許是因為金錢的拖累,或許是疲于工作的應對,或許是他們僅僅沒有途徑去獲取那些教育知識而已。
對于那些曾經讓我們心酸不已的“混蛋”教育邏輯,我們不愿一笑了之,但求共勉共勵。
1、有一種強勢叫“我生了你,你就得聽我的。”
“我要玩滑梯,我想學鋼琴,我要和小伙伴去河里捉魚”,面對孩子的種種要求,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去做出合適的選擇。“該吃飯了滑梯晚點再去,鋼琴太貴家里真買不起,前幾天剛有小孩溺水河里太危險”,父母給出拒絕理由,但孩子有時就是不聽,我行我素。
這個時候,父母會拿出他們的殺手锏:“我生了你,你就得聽我的!”
這是什么強盜邏輯?
孩子是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絕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任由處理。
2、有一種激勵叫“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家長之間最愛玩的游戲就是“互相攀比”。
王阿姨家的閨女上了北大,李阿姨家的兒子上了電視,隔壁對門的邋遢小子竟然也娶了個如花似玉的美嬌妻。
孩子不瞎,他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在他心里,這種落差感可能比父母還要強烈。
但,父母卻總是在眾人面前,對著這個可能已經夠傷心、夠自卑的孩子,說:
“你看看人家某某某,你怎么這么不爭氣?”
沒有一個孩子,真的像父母說的那樣“破罐子破摔”,他們也想進步,也想學習,也想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這種赤裸裸地“攀比”,可能會把孩子向上的信心和勇氣打擊得支離破碎。
3、有一種將心比心叫“都是為了你好。”
當丈夫出軌,你把離婚的決定告訴電話那頭的父母時,聽得出他們的心疼和強忍的憤怒,但卻告訴你:
“忍一忍吧,都會過去。你一個女人,又有了孩子,離了婚日子還怎么過下去?”
你毅然決然,告訴母親再也沒有挽回的余地。
母親仍不放棄,第二天又打電話繼續游說:“都是為了你好!”
你問:“媽媽,那你跟爸爸有沒有過離婚的想法?”
媽媽沉默一會兒,“哎,還不是為了你好,我們才沒離?”
或許我們不應該質疑父母,但你們沒有離婚,怎能讓孩子們去背這個沉甸甸的黑鍋呢?
4、有一種后悔叫“我真不該生下你。”
過年回家,最頭疼的就是家庭聚會,七大姑問你一個月賺多少工資?八大姨問你北京能不能見著習主席?而最頭疼,也是頻率最高的問題就是:
“你咋還不娶妻生子?”像極了批斗會。
回到家,父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解釋,工作太忙沒時間,生活太忙沒有遇到對的人,而父母顯然把這些都當作空氣,“只要找,怎么會找不到?你那么挑怎么行?”
“對啊,我就是挑,就是不想將就找個人過一輩子!”
言語激烈,氣氛緊張,最后父母拋下一句:“我們真不該生下你!”落得兩敗俱傷,唏噓不已。
5、有一種傳承叫“我做不到,你一定要搞定。”
老爹忠厚老實,勤勤懇懇干了半輩子公務員,熬成了辦公室里的老大哥,卻始終沒得到一官半職。
原以為他是兩袖清風,無欲無求,結果到你擇業時,才知道,他沒做到,不代表不愿意。
你學了計算機,非要去北京一家互聯網小公司,老爹聽了,在電話那頭恨不得把你從北京拖回去。
“去什么狗屁互聯網!你給我老老實實考公務員!你看咱鄰居你小李哥,大學畢業去市里當了網警,工資4000塊還穩定,說不定哪天還能當上局長哩!”
你不聽,給他解釋什么是互聯網,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你愿意追求的夢想,但一生庸庸碌碌的父親,早已把仕途的理想寄托在你身上,“我做不到,你一定要搞定!”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書寫者,父母怎能把自己失意的人生理想讓孩子去實現,去圓滿,去傳承?
我們愛孩子,無論是愛得強勢,還是愛得卑微,最重要的是要像黃磊說的那樣,給予孩子最基本的東西——尊重。
我們要承認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應有的權利,就像書中所說:
我們要給予孩子——愛與自由。
TAG標簽:教育問題,家庭教育,困惑,愛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