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很“喪”的電影。
影片的男主角李是公寓的勤雜工,替公寓的住戶們修理水管疏通馬桶。
他從不微笑,和老板頂撞,在酒吧尋釁打架,住在公司提供的半地下室里,房間里沒幾件像樣的家具。
“喪”這個字幾乎是寫在了李的臉上。
李因為哥哥的突然去世,回到家鄉曼徹斯特處理后事,在醫院看著死去的哥哥面無表情。
醫院、殯儀館、律師所,每一個場景的切換,他都會陷入回憶。
過去的他也會笑,也曾有幸福的家庭,一起喝酒打球的老友….
然而一個冬日夜晚,本想為孩子燃起壁爐取暖的他,卻忘記掛防護網,等他從便利店購物回來之后,卻發現自己的家淹沒在火海之中。
留給他的是燒成灰燼的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妻子和三個孩子的尸體。
人在面臨巨大傷痛的時候
會有怎樣的反應?
有的人會哭得撕心裂肺,而有的人卻哭不出來,因為他已被巨大的悲愴徹底吞沒了。
在警局錄完口供之后,警察說他是犯了錯,不會因此定罪,但是李不能允許自己“無罪”。
他拔出警察的手槍指向自己試圖自殺,雖然最終被警察制服,但此后的李把自己活成了“喪”的樣子。
李獨自離開了曼徹斯特。
他找了一份又苦又累的勤雜工,也不在乎報酬和他人的眼光;他拒絕接受任何女人對他的示好;他故意醉酒挑釁、打架、挨打……
離開,是為了隔離這里的一切情感。
哥哥的去世,又把他拉回到了這個城市。
在街上邂逅了前妻,聽著前妻現在的生活,看著前妻現在孕育的孩子,李什么也說不出來,只是哽咽著不停地搖頭,“沒事的,沒關系的”。
他的心已經什么都沒有了。
悲傷,成為了他身體的一部分。
整個影片里,大部分的情感都是隱忍而克制的,痛苦悲傷深埋在生活的水面之下。
為什么那么多的傷痛
卻哭不出來?
因為悲傷太沉重了,難以承受。前妻還可以指責抱怨,還可以哭。李除了悲傷,還有自責、內疚、嚴重的自我攻擊。
所以,李故意隔離了自己的情感,把自己關在另一個世界,把自己隔在了生命體驗之外。
隔離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它把所有的情緒感受隔離,世界都被關在外面。悲傷、快樂…所有情緒都被擋在了外面。
生命里的一切努力,動因都是情感,所有感受都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生,為了隔離這些感受,李斷開了和所有人的情感連接。
電影中有一段,侄子請李去和女友的媽媽聊天,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和女友啪啪啪,女友的媽媽嘗試著和李聊了一會,就忍不住跑去敲女兒的房間門了,因為李的冷漠和隔離讓她無法忍受。
所以,李離婚,離開這個城市,去做一份不大需要和人接觸的工作,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并把跟他示好的人、想幫助他的人都推開。
在街上邂逅前妻,短短的對話,李卻無時無刻不想著逃走。
前妻的溫柔,對他卻是痛苦的提醒,因為防線被打開了,悲傷再次涌上心頭,內疚、自我攻擊再次襲來。
轉頭,他只好到酒吧尋釁打架,也許只有在身體遭受疼痛之后,才能緩解內心的煎熬。
心理學家曾奇峰講過一個例子。
一群學員在討論案例報告的時候,聽到悲慘的事情,大家情緒低落,甚至有人都開始哭了,而其中一個人卻放聲大笑,讓別人都恨不得揍他一頓。
而督導老師便解釋說,大笑的人是因為別人的情感沒有進入到他內心,他把這些情感隔離了。
為什么需要把自己如此隔離?
也許是這個案例對他來說,有著相似的悲慘體驗,他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所以比別人需要更多的隔離。因為一旦隔離被打破之后,他可能是所有人中哭得最慘的那個人。
曾奇峰說:一個人的情感不出來,不能和自己的情感保持接觸的話,那些情感就會以各種各樣變異的形式出來,變異的形式多半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癥狀。
悲傷、難過、內疚、憤怒…這些情感,幾乎是每個遭遇喪失的人都會產生。
面對生命的喪失,哀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喪失是痛苦的,哀傷,便是喪失修復的渠道。
最初痛苦的情緒出來時,體驗它、接受它,讓自己充分地悲傷,大多數人都可以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哀傷期會短于6個月。還有部分人可能會持續地在哀傷中無法走出。如果持續超過6個月,就需要重視了,必要的話可以尋求專業的哀傷輔導。
哀傷輔導通常有四項任務
一,接受喪失的事實。確認和理解喪失的真實性,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二,經驗傷痛的情緒。協助當事人去處理已表達或潛在的情感,幫助當事人去表達悲傷,充分地去哀傷。
三,調整和適應喪失的生活。協助當事人學會如何應對喪失后的改變,及再適應過程中出現的障礙。
四,重建關系。在情感上重新定位和已喪失個體在內心的位置,好好和過去說再見,并走向新的生活。
很多人在觀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時候,都會被男主李那句“我做不到。”(I can’t beat it!)淚目,他給自己定了罪,他把自己關在另外一個世界里,也許他也曾想過要走出來,也許他也曾想過觸碰現實的世界,但始終未能打破內心的高墻。
電影最后,李依然選擇離開曼徹斯特,他沒有做侄子的監護人。因為侄子不想離開這個地方,這里有他熟悉的朋友和戀人,而李也無法留下,因為這里有他心碎的過往。
分別前,侄子問李為什么不能留下來。李埋下頭,沉默良久,說了那句:“ I can’t beat it!”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雖然無法感同身受,卻依然能夠透過屏幕,共情到男主的無力與沉重,難過到極致、哭也哭不出來的哀傷。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說——
一個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癥,
往往不是因為過度悲傷,
而恰恰是拒絕了悲傷。
多希望李可以放聲大哭一場。
哭出來的是悲傷,哭不出來的便成了抑郁。
TAG標簽:悲傷,抑郁,哭不出來,抑郁生活,抑郁癥狀,改善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