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音樂療法,顧名思義,就是以音樂作為干預手段幫助病人改進、恢復以及保持健康的治療手段[1]。音樂療法可以簡單分為兩類:被動式音樂療法和主動式音樂療法。在被動式音樂療法中,病人被動地收聽音樂;在主動式音樂療法中,病人則在醫生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音樂創作。
音樂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么
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聽音樂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音樂好聽啊。
無論是聆聽喜愛的音樂,吃一塊美味的巧克力,或是買一個心儀已久的包包,這些活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受都來源于我們大腦腹側被蓋區(VTA)的多巴胺釋放。涉及多巴胺釋放的相關神經活動被稱為獎勵通路或獎勵機制,這可以說是一切行為動機的源頭。通過與控制行為和記憶的腦區相連,獎勵通路使我們不斷強化學習并且重復會帶來愉悅感受的行為。
音樂同一些生存的基本需求的激勵——比如食物和性——一樣,也可以激活獎勵通路。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音樂引起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聆聽令人愉悅的音樂與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的激活以及伏隔核和VTA之間的聯系相關。并且,多巴胺的釋放并不僅僅會在音樂高潮中出現,對即將出現的音樂高潮的期待同樣也會引起多巴胺的釋放[2,3]。
與激活獎勵通路的激勵不同的是,音樂還會激活海馬區的活動。海馬區是大腦的記憶中心,但音樂引起的海馬區活動并不全是與音樂記憶有關。獎勵通路只會被愉悅的音樂激活,但正面或者負面的音樂感受都會引起 海馬區腦部活動的改變,比如,慢性的噪音壓力源還會造成海馬區的功能和結構變化[3]。
音樂對海馬區的重要影響在于海馬區的活動與情感調節密切相關,特別是,海馬區還涉及壓力應激系統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的調節[2]。
當我們感到壓力山大的時候,HPA軸會釋放如促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皮質醇(cortisol)等一系列激素。在這些激素的作用下,我們的身體會進入一種“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生理應對狀態:警覺度和注意力提高,心跳呼吸加速以更好地為肌肉供能,而同時消化、免疫和生殖系統會受抑制。
HPA軸的這套動作是我們的祖先面臨野獸追逐時的保命良藥,短期收益不言而喻,但是如果長期處于這種“戰或逃”的緊張狀態,我們的心血管功能、免疫系統和記憶都會受損,健康會大打折扣。而研究發現,收聽人 愉悅的音樂的時候,海馬區和下丘腦之間的神經聯系增強,表明音樂可以通過海馬區調節HPA軸。而且,音樂可以削弱HPA軸的活躍程度,降低HPA軸涉及的激素比如皮質醇(cortisol)的水平[2,4]。
除了通過影響HPA軸的活動緩解壓力反應,音樂還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的腦干。腦干通過膽堿能(cholinergic)和多巴胺神經遞質控制心跳、血壓和呼吸,調節運動和感官系統。音樂可以影響腦干中這些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影響心率、脈搏、血壓、體溫、皮膚電導率和肌肉緊張程度等指標[3]。
音樂影響腦干活動的一個簡單特征是:節奏。相信大家大概都有類似的經歷,聽節奏舒緩的音樂的時候,心跳會放緩,聽勁爆的音樂的時候,心跳會加快。這是因為腦干神經細胞會隨著音樂的節拍“動次打次”地放電,致使心率和脈搏也會隨著腦干神經細胞“動次打次”起來。
音樂的社交屬性
人類是一種社會動物,社會關系往往跟人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在面臨壓力的時候,得到親人和朋友的支持往往可以使人們更好地應對壓力。音樂天然的社交屬性不言而喻,無論是樂隊還是合唱團,交流合作都是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是一人獨自欣賞音樂,聽眾也會不斷想象創作者試圖通過音樂表達怎樣的情感,這就是一種間接的社交過程。
以音樂作為媒介的社交活動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研究表明,兩歲半的小孩隨著現場人員演奏的鼓點扭動身體的節奏要比隨著錄音機播放的鼓點扭動身體的節奏要準確,這種隨著音樂“動次打次”的肢體活動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集體認同感。
調節社交活動的一個重要激素是后葉催產素(oxytocin)。后葉催產素是一種由腦垂體后葉(posterior pituitary gland)分泌的激素,除了催乳和催產,這種激素還可以減弱社交活動中的焦慮,增進個體之間的信任。比如,被注射后葉催產素的倉鼠會發出更多超聲波,尋求交配;反之,被人為去除后葉催產素受體的倉鼠會更少地發出聲音,并且表現出社交障礙和焦慮,因此催產素被稱為“愛的分子”。
研究發現,聽音樂可以增加后葉催產素的水平,比如在一節為時30分鐘的聲樂課之后,實驗對象的后葉催產素水平較上課之前有所增長;病人手術后第二天聆聽30分鐘的舒緩音樂,后葉催產素水平較術后單純臥床休息的病人較高。但后葉催產素是否是音樂社交作用的唯一通路,其他涉及社交功能調節的激素,比如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是否也會受音樂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2]。
音樂療法的應用
音樂可以作用于我們的大腦,影響其中的神經遞質和激素分泌,從而影響我們的情感、情緒以及認知和行為。基于這些生理基礎,音樂可被應用于特定疾病的治療中。
音樂的社交特性使得音樂療法可應用于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的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包括自閉癥,亞斯伯格綜合征(Aspergersyndrome)和其他待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患有自閉癥的患者表現為溝通、社交和情感表達障礙。對于健康的普通人而言,生氣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生氣了,快樂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很快樂,這種自我情感狀態的認知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患有失語癥的自閉癥病人無法識別、描述內心的情感,無法跟他人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無法換位思考并想象他人的內心感受。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一組來自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和精神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自閉癥患者對音樂表達的理解與普通人并無明顯差異[5]。
在這項實驗中,由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和英國愛樂樂團演奏對應于不同情感或動作的音樂,實驗對象需要挑出標有相應類別的卡片,其中情感包括5類,分別是愛(love)、勝利(triumph)、恐懼(fear)、靜思(contemplation)和憤怒(anger);動作也包括5類,分別是跑步(running)、走路(walking)、攀爬(climbing)、飛翔(flying)和跳躍(jumping)。實驗發現,作為對照組的正常4歲、6歲、8歲和10歲的兒童識別音樂所代表情感的正確率分別為35%、50%、58%和60%,識別音樂表達的動作的正確率分別約為28%、30%、40%和45%。而一組平均年齡大概為12歲自閉癥患兒,識別音樂表達情感和動作的正確率分別約為54%和38%,說明這些自閉癥患者雖然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情感表達,但是對音樂對情感表達卻有相似的理解和敏感度。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音樂作為情感詞匯,幫助病人建立起主觀感受和音樂片段的映射關系,幫助他們識別、表達內心,突破內心世界和外界的壁壘。與這項關于自閉癥的研究相似的是,一組來自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和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研究人員發現,阿爾茲海默癥 患者的音樂記憶相對保存完整[6]。阿爾茲海默癥又被稱為腦退化癥,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病癥主要表現為對事物的遺忘。
為了探尋阿爾茲海默癥患者關于音樂的記憶,研究人員共設置了多項實驗,其中包括區分陌生或熟悉的旋律以及歌詞、根據歌詞提示哼唱旋律。共有50名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參與了實驗,根據病情不同,這些患者被分為了輕度、中度和重度阿爾茲海默癥三組,并且有50位健康的年輕人和100位健康的老人作為對照組。實驗結果發現,在熟悉/陌生旋律的區分上,年長組與輕度和中度阿爾茲海默癥組都沒有顯著區別。并且,年長組和輕度阿爾茲海默癥組的得分甚至還都要高于年輕組。在歌詞提示哼唱旋律的實驗中,大部分病人可以唱出歌曲的旋律。可見,大部分輕中度甚至部分重度阿爾茲海默癥者對音樂的記憶卻可以保持完好。因此,在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歌詞的學習幫助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增強詞匯的記憶。并且,還有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參與集體音樂活動可以緩解焦慮。
除此之外,音樂還被應用于緩解焦慮的心理治療中,研究表明,聽音樂可以減少經歷重大手術的病人對鎮定劑和止痛劑的需求。考慮到音樂對杏仁體等神經系統的影響,音樂是否能夠用于治療這些系統病變引起的疾病,比如抑郁癥(depression)、焦慮癥(pathological anxiety)、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以及人格分裂(schizophrenia),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7]。
腦機接口的音樂療法
除了傳統的音樂療法,近年來音樂療法和腦機接口技術(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的結合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的目光。
腦機接口是一種利用腦電信號(electro encephalo graph,EEG)探測大腦活動,并利用大腦活動控制相應外部設備的技術。因為大腦活動的基本形式是神經元之間互相放電,那么通過電極測量腦部活動產生的電信號EEG,結合相應的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算法,腦機接口設備就可以探測出相應的大腦活動,也就是俗稱的“讀心術”。目前關于腦機接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檢測到的腦部活動幫助一些有肢體困難的患者,比如讓病人通過腦部活動控制輪椅的運動,或者控制康復設備中的機器手來幫助病人活動相應的肢體以達到恢復神經系統的功效。
在腦機接口的研究中,其中一種EEG的分析手段就是計算EEG在不同頻段的能量。就像廣播的不同頻率對應不同的電臺,不同頻率的EEG信號也對應不同的大腦活動。比如,閉眼或者放松的時候,EEG在8~12Hz 波段的活動會增強。因此,有很多利用EEG來探索大腦情感活動的研究,特別是音樂引起的情感活動。比如,實驗發現,研究對象覺得音樂是否好聽,與前額區域EEG在4~7 Hz波段的活動相關[8]。
人腦分左右兩半,左腦控制身體右半部分肢體的活動,右腦控制左半部分。左右腦的分工往往反映在不同腦區的EEG活動上:左腦EEG的信號變化反映相應的右半部分肢體活動,反之亦然。這種左右腦功能的不對稱在音樂引起的大腦活動中也有所體現,前額區域EEG在8~12Hz波段的活動具有左右腦不對稱性,這與音樂的愉悅程度和音樂的情感強烈程度相關。這種左右腦的不對稱性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相比于左腦,右腦自帶專門的情感處理模塊;另一種解釋認為,右腦主要負責正面的情感處理,左腦負責負面的情感處理。
音樂作用于腦部活動的底層原理和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實驗研究,但是科學家們已經把目光移到了更為上層的應用。既然EEG可以檢測到人們的音樂感受,那么以EEG的實時檢測結果作為反饋來調控音樂,是否可以更好地利用音樂調節情緒呢[9]?
目前,腦機接口系統已經可以基本實現利用EEG實時檢測情感狀態。而且,初步結果顯示,該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實驗對象的情緒。由于實驗樣本不足,該系統距離成為一種可靠有益的治療手段還十分遙遠,但是利用這樣腦機接口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聆聽音樂時大腦的即時反應,有助于音樂療法的研究和設計。
研究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其實,無論新興黑科技腦機接口音樂療法,還是簡單的音樂療法,看上去都十分美好,但若是真的把它們當作靈丹妙藥,恐怕還為時尚早。
目前音樂療法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治療手段難以統一。在不同的研究中,音樂療法的形式(主動還是被動),選擇音樂的形式(由醫生選擇還病人自行選擇音樂)以及最后所采用的音樂都不盡然相同。何況音樂欣賞是非常主觀的過程,不同的研究對象對音樂的感受也大不相同,比如有實驗結果表明,相比性格外向的人,背景音樂對性格內向的人的認知過程的影響更大。
為了研究音樂所引起的情感變化,實驗中采用的音樂往往需要被貼上相應的標簽,比如“激動人心的”或是“平靜如水的”,如何確保研究人員和實驗對象有一致的主觀評價對實驗至關重要。音樂的內容復雜多樣,即使是用一些更為客觀的指標——比如“快節奏”或者“慢節奏”——來衡量不同的音樂,也很難排除音樂中其他因素對實驗結論的影響。因此,這些因素往往會造成不同實驗的結果無法統一。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評估音樂療法有效與否離不開對照組的設置,然而很多研究中的對照組卻不盡然合理。簡單地說,如果只是設置了一組接受音樂療法的病人和一組什么都不做的病人,最后即便得出音樂療法有助于康復的結論,也有其誤導性,因為這樣的實驗設計無法確定音樂是否起了作用。
比如,聽音樂可以緩解術后病人的焦慮、減少病人對止痛藥的需求,到底是因為音樂對大腦活動起了作用,還是僅僅是聽音樂轉移了注意力?再比如,究竟是音樂特有的社交屬性,還是音樂相關的社交活動在幫助大腦調控激素分泌?為了更好地控制變量,未來的實驗研究需要更加合理的設置不同組別,比如使用具有相當社交性的繪畫活動組等方法,以更好衡量音樂療法的效用[2]。
在理清這些問題之前,最好不要對音樂療法盲目追捧,幾十年前就刮過的“莫扎特效應”之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993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的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 Rauscher)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通過實驗對比[10,11],聽了莫扎特音樂的學生在之后的空間推理測驗中表現更好。該實驗包括音樂組和兩個對照組,音樂組的實驗對象被安排聆聽1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而對照組中的實驗對象則會在相應的10分鐘內聽到有助他們降低血壓的語音指導或者完全保持安靜。在接下來的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的空間邏輯思維測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音樂組的得分要顯著高于兩個對照組,因此,勞舍爾得出了莫扎特音樂能增強人的空間推理能力的結論。
隨后,這項研究在媒體的報道中變了味,成了“聽莫扎特音樂讓你更聰明”。這樣一來,莫扎特一下子成了胎教屆的半壁江山,《麥兜響當當》中的麥太就是“莫扎特效應”的忠實粉絲,只可惜造化弄“豬”,麥太和麥太肚子里面的麥兜都被分進了對照組,以至于麥兜出生之后還需要惡補莫扎特。只是,之后更多更為嚴謹的實驗無法再復現“莫扎特效應”。來自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肯尼斯·斯蒂爾(Kenneth Steele)曾發表數篇文章駁斥所謂的“莫扎特效應”[12],他在一項研究中完全沿用了勞舍爾的實驗設計,但是最終結果表明,音樂組和對照組的測試成績并無顯著差異。聽音樂可以給兒童的帶來智力上的優勢恐怕只是望子成龍的家長的一廂情愿。
所以,面對利用“音樂療法”制造噱頭的產品,還請大家保持冷靜,隨心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就好。
TAG標簽:音樂療法,音樂治病,音樂調節,音樂理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