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我們聽不懂音樂,不是因為我們的欣賞水平低,而是因為音樂不能直接傳達那種視覺性、語義性的內容。
我們沒必要用文學化、美術化的方式去解說音樂。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俞伯牙,這人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彈琴的時候,來了個打柴人叫鐘子期。俞伯 牙一彈琴,鐘子期就說了:“峨峨乎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驚訝,因為他心里正想表現高山呢,就被聽出來了。俞伯牙心想:這下我換一個主題,我表現流水。鐘 子期一聽,又說:“湯湯乎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彈什么,鐘子期都能聽出音樂表現的內容。于是乎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好景不長,沒多久鐘子期 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傷心到極點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琴給摔了,發誓永遠不再彈琴。這個故事后來就變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變成了“知音”這樣一個日 常生活中常用的詞。這是中國古代婦孺皆知的故事。
為什么音樂就這么難懂呢?
我的第一個話題就是:音樂何須懂?
好多朋友一看這個話題就驚訝了,心想我們本來是想通過在這里聽周老師講完以后就懂音樂了,怎么屏幕上打出這個標題來?其實我想在這個標題下面談談音樂藝術的基本屬性和為什么我們都覺得聽不懂音樂。
我們做過一個調查,是在北京6所211工程大學和中央音樂學院做的對比調查。這個調查有一個題目叫做:如果你不喜歡嚴肅音樂,原因是什么?我們發現在眾多原因當中,“聽不懂” 和 “不知道音樂要表現的是什么” 占了主要的比例。
“高山流水” 這個故事在主觀上給我們每個人都產生了一種壓力。什么壓力?就是要從音樂當中聽出視覺性、概念性的東西。
音樂不能直接傳達這種視覺性和概念性的內容。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聽不懂音樂――搞音樂的聽不懂,古代人聽不懂,現代人也聽不懂,說不出音樂表現的是什么。不是因為我們聽眾的欣賞水平低,而是因為音樂不能直接傳達那種視覺性、語義性的內容。那么現在我要跟俞伯牙說了:是你太不懂音樂了,如果你要是真懂音樂的話,你就不應該要求你的聽眾在音樂當中聽出如此具體的內容,你把琴摔了實在太可惜。
大家都聽不懂――在座的聽不懂,我們搞音樂的也聽不懂,我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有一個我們圈內人人都知道的事實,獨獨沒有告訴大家,是什么 呢?就是搞音樂的人和那些真正喜歡音樂的人,他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才不管什么內容懂不懂的問題。什么意思啊?就是不一定非要從音樂中聽出很明確的,比如形象啊,思想啊,哲理啊,情感啊等等內容。概括地說,我們沒有必要用文學化、美術化的方式去解說音樂。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區別。
之所以形成這樣一個局面,除了我們古代古已有之的、婦孺皆知的“高山流水覓知音”這樣一個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用我的話來概括,就是以樂曲解說為核心的音樂普及方式。不信大家去看,過去的音樂欣賞基本就是這個路子:嚴肅音樂和輕音樂不一樣,它是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你要是想欣賞它,就要了解它;要了解它,就要深入樂曲的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等。經年累月的宣傳就使大家產生了這樣一個概念:對待那樣一種嚴肅音樂,就 必須以深刻理解的方式去欣賞,否則就是不懂。我本人也做過這樣的普及工作。
聽懂音樂很容易
敏感的聽覺,豐富的聯想,是我們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要想聽懂音樂,你需要調整自己的聯覺習慣,當然作曲家也要在作品上和聲音定制上與聽眾對接。
在這個標題下,我們來了解一下音樂的表現機制。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復雜,只要了解一點“聯覺”的理論知識就可以了。
什么是聯覺呢?
我們說,視 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些感受都和聽覺有一種聯系,這就是聯覺――由一種心理感受引起其他心理感受的現象。聯覺是人的一種基本感覺反映,只不過我們平時沒 有注意它。正是因為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反映機制,才使得音樂這樣一個純粹聲音的藝術得以表現聽覺以外的內容。
中國有一句話,叫“唯樂不可以為偽”。什么意思?就是說只有音樂這件事不能造假。你心里怎么想的,你的音樂就能表現出來。作曲家通過音響來描 繪自然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我們聽眾也是通過同樣的心理反映機制,通過作曲家的音響領悟到作曲家的表現意圖。為什么有一句話叫“音樂是世界的語言”呢? 就是因為聯覺的反映機制,是全人類共有的――不論古今中外、大人小孩,音樂通過聯覺使人產生各種感覺。
現在我們把兩派音樂美學觀點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我要說,我們沒有必要用文學化、美術化的方式去理解音樂,音樂何須懂!其次我們要說,你認為音樂欣賞僅僅是純粹聽覺的感受,也是錯誤的,因為以聯覺為中介,音樂可以使人產生各種各樣聽覺之外的內容。
那么大家就產生疑問了:我到底什么時候聽得懂,什么時候聽不懂呢?我們進一步分析。
從作品的角度看,一個作品是否能夠使我們產生很明確的內 容,取決于持續而穩定的聯覺對應關系。什么意思啊?就是作曲家選擇這個聲音和聲音的碼放方式,要和你想表現的東西在人的聯覺上一直對應得特別好。如果你要 是對得特別好,我們就都產生聯想。如果你對得不好,那就不能怪我們聽不懂了,是你寫得不像,是作品的問題。
我們聽眾并非一點責任也沒有了。敏感的聽覺,豐富的聯想,是我們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我們不擔心自己的聯覺能力。為什么?因為聯覺人人都有,是本能的一部分。關鍵是聯覺的體驗習慣問題,這是需要我們努力的。
總結一下:理解音樂靠聯覺,聯覺靠你是否關注它,聽懂音樂很容易。
理解音樂何須正確 ?
在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體驗重于理解,理解得對不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樂當中獲得豐富的感受。
在這個標題下,我們來談一談音樂欣賞的基本特征。關于音樂藝術,我得到的兩個最多的反饋,一個是聽不懂,再一個就是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對不對。可以這樣說, 如果你對樂曲產生了某種感覺,你去查一下樂曲解說,十有八九你是錯的。為什么會這樣?我們還是要回到聯覺的機制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音樂是靠聯覺來表現各 種各樣內容的,這個機制決定了我們有以下推論。
第一,很多東西音樂不能直接表現,如視覺性、思想性的東西;
第二,以聯覺對應關系為中介,音樂表現了什么,一定是不確定的。同一個作品,可以有多種解釋。 理解的不對,不是聽眾的錯。音樂內容的理解,必然具有模糊性、主觀性、多解性和不確定性。
要正確地理解音樂的觀念,使聽眾有了深重的思想負擔,也限制了聽眾的想像力。要是沒有這種壓力,我們的想像力反而很豐富。
在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體驗重于理解,理解得對不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樂當中獲得豐富的感受。
音樂是“耳朵的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滿足人的聽覺對美的需要。所以,我們有個比喻――音樂是耳朵的美。用耳朵去欣賞音樂是最基本的方式。
當一個朋友說“聽不懂”的時候,還包含一層意思,就是他感覺沒法接受這樣的音樂。
我把一般人們無法欣賞嚴肅音樂的原因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覺得曲子沒有旋律,一個是 覺得不好聽。為什么大家都不愛聽嚴肅音樂?很簡單,就是個欣賞習慣的問題。對于那些沒有旋律的音樂,只要讓你的心情跟著旋律起伏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TAG標簽:音樂,聽懂音樂,理解音樂,接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