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音樂療法古已有之,從古埃及的吹樂鎮痛,到《黃帝內經》記載的五音療疾,跟著科學的發展,音樂治療的理論和形式逐漸完善,并被廣泛應用于以心理治療為主的各個領域。
20世紀80年代,挪威教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Olav Skille博士正式提出“體感音樂療法”概念,并成功開發出低頻音樂體感治療椅。
統一時期,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音樂療法和特殊教育研究員Petri Lehikoinen采用計算機控制的有節奏的低頻脈沖振動,使身體的特定部門產生共振以獲得療效。
1985年,美國Byron Eakin成功地進行了音樂體感躺椅、床墊等產品的貿易化運作。
1987年開始,日本音樂治療同盟理事小松明博士傾瀉20多年心血,精益求精,成功研發泛起代高科技分頻—擴容—換能技術,把音樂波中16~150Hz低頻部門揀,轉換成數十微米至數千微米振幅的物理振波,按照人體力學原理制成床墊,完成了體感音波系統的雛形,并且直接促成了“體感音波療法”的創立。
“體感音波療法”極大改變了音樂治療的片面性,將以心理治療為主的“樂”,晉升到可以直接改善人體功能的“波”,是現代物理療法領域的一大提高。
2003年,日本新體感株式會社將體感振動音響技術和產品引入中國,與中日友好病院、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解放軍總病院等科研、臨床機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合作。依照循證醫學方法,做了各種多中央樣本統計,對國外科研印證的終極結論令人滿足。
2006年,衛生部中日病院魏育林、孔晶等人以164例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目表(PSQI)評定存在睡眠障礙者進行測試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體感音波療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狀況。
2006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歷時一年多對59名中國現役優秀運動員(國家國際健將)進行測試。 2007年8月8日成功召開了課題結題會,結果證實體感音波療法對緩解運動員心理和生理疲憊具有顯著效果,甚至對于激發潛能起到一定作用。
體感音樂系統主要是將音樂中16~150Hz低頻信號,經增幅放大和物理換能,與人體經絡、骨骼、肌肉、神經、血液、細胞、臟腑等固有生物波同頻共振,使人全身心沐浴在柔美的音波世界里,產生快速深度的放松和理療作用。伴隨音樂波動產生的數百至數千微米的振動波,通過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刺激,從上到下,由表及里,全方位激活大腦中樞和細胞潛能,加速微輪回,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修復朽邁病變機體,進步人體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改善全身性基礎健康環境,讓人在娛樂中保健、睡眠中康復、享受中治療!
TAG標簽:體感音樂,音樂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