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體感音樂療法最早起源挪威,在日本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引進國內還不到20年的時間 ,但國內大多數人對體感音樂療法還是相當的陌生,那么今天我給大家普及一下體感音樂能為我們人類帶來那些益處。
有何功效,適合什么樣的人群:
臨床研究證實,體感音樂療法可明顯改善睡眠、疼痛和消化道等癥狀。國外多用于各類疼痛,腦損傷所致的運動、語言和認知障礙,失眠、焦慮、抑郁狀態,功能性高血壓,胃腸功能障礙,以及預防褥瘡、便秘、糖尿病足及臨終關懷,也可用于壓力管理、改善亞健康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該療法并不針對某一具體疾病,而是全身功能的調整,包括幫助穩定血壓、脈搏、呼吸、腦電波,調整植物神經功能,促進微循環(尤其末梢循環),緩解神經肌肉的緊張、痙攣、疼痛和運動障礙,改善大腦情緒、認知、聽覺、言語等方面的功能。因此,除個別禁忌癥(如先天性心臟病、嚴重心臟病、放置心臟起搏器或支架、血栓癥等)慎用外,大部分人群都適合。
會有哪些好轉反應:
體感音樂療法帶來的好轉反應,分為客觀的指標與主觀的感受。
客觀的指標主要有:脈搏變緩、血壓降低、皮溫(尤其指端溫度)升高,腦電α波增多,肌張力減低,人體熱輻射(紅外熱成像掃描)趨于平衡,等等;
主觀的感受主要有:愉悅、放松、催眠,晚上能改善睡眠質量,手腳冰涼的人末端變得溫暖起來,皮膚更加有彈性,便秘改善,等等。
體感音樂療法一般采用什么樣的音樂:
體感音樂療法一般采用低頻比較豐富、富含“1/f節律”——即能與人體產生廣泛生物共振的音樂。
這類音樂除了具備一般健康音樂的特點,如旋律優美、音色柔和、結構與層次分明、音樂的要素與人體節律(如心跳、呼吸、腦電波等)接近或相仿外,還應在音頻方面有一些特定的要求,譬如具備良好的波形包絡——即樂曲的功率譜變化要符合1/f波動曲線特征等。
總之,通過體感音波設備的完美還原,能與人體的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等產生良好的同頻共振作用,從而使細胞的有序振動及活性大大增強,大幅提升音樂治療的效果。
安全性如何:
體感音樂療法在國外發展了很多年,其安全性已得到驗證,具體如下:
1、可控的振動強度:
體感音樂振動的頻率在可聞聲波范圍,即使有接近次聲的成分,其強度也是可控的、且呈現1/f波動的規律,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危害或不良影響。
2、安全的直流電壓:
人體的電阻一般在800-10000歐姆之間,根據國家安全標準,加在人體的電壓應在36伏以下稱為安全電壓,12伏以下稱為絕對安全電壓。
體感振動音響的電壓僅為10伏,屬于絕對安全范圍。也就是說,即使人體接觸換能器的裸露電線,也不會有觸電危險!
3、沒有電磁輻射和干擾:
根據衛生部制定的《電磁波環境衛生標準》,電磁輻射的安全范圍如下:
標準 強度小于 說明
一級 安全區 10 v/m 在該電磁波強度下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人群(包括嬰兒、孕婦、老弱病殘者),不會有任何不利影響。
二級 中間區 25 v/m 在該電磁波強度下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人群,可能會引起潛在的不良反應。
經日本先鋒音響電波暗室的電磁波檢測顯示,體感振動音響裝置屬于一級(絕對安全)范圍。
會有極個別人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現象:
這是因為體感音樂振動的頻率是16~150赫茲,此頻率最低時可接近次聲,極個別人出現的惡心、嘔吐等不適現象,可能與超低頻音有關(就像暈車一樣)。
只有當單一頻率、足夠強大和持續的非音樂聲波或次聲波(如8 赫茲、120分貝以上的次聲)作用人體時,才會引起機體的共振反應損傷,這也是低頻噪聲和次聲波產生危害的主要原因。
而體感音樂振動的頻率,是完全隨音樂聲波而變化的振動(即1/f波動),其強度可控(50dB以下),因而是絕對安全的,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學效應,對人體機能產生各種良性的調整作用。
體感音樂治療中如出現任何不適,請暫停使用或把振動量調小,直到感覺舒適為度。
TAG標簽:體感音樂,音樂療法,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