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先直接回答問題: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人類大腦是怎么辦到的,也不確定為什么。準確地說,我們連為什么有音樂這玩意兒都不是很確定。
音樂和情緒 是音樂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人類情緒與音樂的關(guān)系的。
有專門針對此領(lǐng)域的刊目,不謝:Psychology of Music
我一直覺得藝術(shù)和科學的關(guān)系非常奇妙,藝術(shù)能夠向受眾傳遞科學難以傳遞的感情和情緒——雖然在神經(jīng)科學上認為它們是物質(zhì)性的,但是進化到今天,藝術(shù)家能夠通過顏色、陰影和harmony來傳遞強烈和復雜的情感,即使時間流逝,生命逝去、環(huán)境和思想也改變了,這份情感還是能透過藝術(shù)品傳遞給觀眾。
說來說去,并不是材料的本身,而是某種精準地組合,組合的可能是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陰影,也可能是和弦,通過展示這種組合就能瞬間解鎖觀眾大腦中的某種特定情緒。這種情緒可能因人而異,但大多感受到的情緒很相似,而且往往不是非常簡單的情緒。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共鳴。
個人來看,這是人類最出色的技能。太特別了,也太復雜了,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都并不清楚人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
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 Steven Pinker將音樂比喻為 Auditory Cheesecake,聽覺芝士蛋糕;咱們中國人姑且想成聽覺包子也不錯。音樂是一個人類學習來制作和傳遞情緒的事物,就如同包子對于舌頭上的味蕾一樣。
2009年(Fritz et al 2009) 德國的一項針對讓非洲土著(也就是從來木有接觸過西方音樂的人)去聽西方古典音樂的實驗發(fā)現(xiàn),西方音樂中有三種基本情緒:快樂、憂傷和恐懼。即使文化背景、音樂背景不同,這三種基本情緒還是可以被識別的。
最近我對這方面非常感興趣,由于我的專業(yè)是神經(jīng)科學,從我的角度看現(xiàn)在談情緒還有些困難,應該先搞清楚更基礎(chǔ)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旋律好聽,有些不好聽?了解點音樂的小伙伴都會說合諧harmony,那harmony為什么讓你覺得好聽呢?為什么呢?為什么呢?
我用我那淺薄的音樂知識來講一講,不要注意細節(jié),目的是像咱們這種完全沒學過音樂的人也能大致理解。
我們這里以西方音樂為例,西方音樂由7個音組成(準確地說叫 音階 scale),就是我們小學就學過的
哆來咪發(fā)唆啦西
do re mi fa so la ti
C D E F G A B
(補充:中國古典音樂是由五音組成的 宮商角徵羽;而日本古典音樂是根據(jù)中國的宮商角徵羽添加了一個音階變?yōu)?音階)
chord是指同時按下兩個音(或是更多音的組合)。有些音的組合好聽,即 協(xié)和 (consonant);有些組合不好聽,即 不協(xié)和 (dissonant)。了解哪些音組合協(xié)和(也就是好聽),哪些不好聽,是作曲的基礎(chǔ)。
為了下面的解釋的方便,讓我們來看一個鋼琴的鍵盤。
音樂家們發(fā)現(xiàn),兩個音中,一個音正好是另一個音之后的第五個音,或說中間差4個音時,是最好聽的,這就是perfect 5th (完全五度音程),有著Perfect consonance 完全協(xié)和。什么叫第五個音呢?我們隨便先選擇一個音,do,那它之后的第五個音是so,兩個鍵同時按下,這個組合就是perfect 5th, 聽起來最好聽。(以鋼琴為例,白鍵為一個音、黑鍵為半個音。)
Perfect 4th 也很好聽,細節(jié)在此就不多說了。經(jīng)典西方音樂理論將這個總結(jié)成了一張表,詳情見下(越靠下,越難聽):
(自制表)
值得注意的是,感知旋律”好聽不好聽“直接會影響聽音樂的愉悅感,這里愉悅感不等于情緒快樂。完全不愉悅的旋律,不在現(xiàn)階段考慮音樂和情緒的主要研究范圍,完全不愉悅的旋律,你不會想聽,更不會把它當成音樂,當然這有很強的文化影響。
認知科學家Mark Changzi 認為音樂會引起情緒是因為我們將聲音與動作聯(lián)系了起來。因為我們能夠通過觀察其他人類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引起了我們自身的情緒。換言之,音樂是一種介質(zhì),它傳遞了真實的人類動作。
這個理論我個人很贊成,因為我想起了兩件事兒:
1. 節(jié)奏感。人非常喜歡tapping,譬如無聊時,用手指有節(jié)奏地輕敲桌面;當我需要全神貫注地在一個嘈雜的環(huán)境中跟蹤一個重復出現(xiàn)的聲音,無論是音樂還是單調(diào)的聲音,自己打節(jié)拍,會幫助我集中注意力。這種現(xiàn)象,我們家sne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sms) 感知和動作同步化。而聽覺系統(tǒng)對拍子的感知和動作同步化的能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最有趣的產(chǎn)物就是舞蹈。話說,其實鳥也會跳舞的你知道嗎(劍橋的發(fā)現(xiàn))?同種的鳥的叫聲也會有不同的口音哦(隔壁實驗室的發(fā)現(xiàn))~
2. 在鋼琴演奏比賽是,你覺得評委是以聲音為標準還是視覺為標準的呢?
你肯定想,不是廢話嘛,鋼琴比賽肯定是聲音啊。雖然評委估計也是這么打算的,可惜,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很明顯地,在演奏比賽中,看到的比聽到的更占主導地位。在鋼琴比賽中你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演奏者的動作和表情。也就是說,你認為的演奏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演奏者的動作的影響。演奏者的演奏動作越熱情,你對音樂的情緒感知越強烈。說到這里,你該想到朗朗了吧。
不是黑朗朗。但...他視覺上的表演可能給他的總體演奏水平加了很多分。
這是我們學校UCL的Dr Chia-Jung Tsay 在2013年做的實驗,發(fā)表于PNAS,效果之顯著,你可以在學校官方Y(jié)outube上親身做這個實驗。(鏈接在此,不謝:Classical music competitions judged by sight, not sound)
話說這位蔡博士完全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女神,哈佛畢業(yè)的心理學家和專業(yè)鋼琴家,現(xiàn)在在UCL的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novation (管理科學和創(chuàng)新系) 當副教授。
而且,她還特別優(yōu)雅,隨手將Youtube視頻封面圖截給你看,不是太好看。但,反正我看到的時候我已經(jīng)跪了。看了她以前的文章和經(jīng)歷后,除了我媽以外,我還從來沒有這么崇拜過一位現(xiàn)世的女性,簡直是我的理想型。
這個話題能講非常多,這里只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我可以一直沿著這個路子講到我現(xiàn)在做的 隨機單音節(jié)聲音pattern,還可以講到幼兒對聲音的認知,到語言,甚至還能到股票規(guī)律的預知。感興趣的自己去查查statistical learning 和 predictive coding吧,非常有意思。今天就到這兒了吧。
TAG標簽:音樂療法,改善情緒,影響情緒,音樂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