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抑郁癥自殺”遠離他們
發布日期【2016-9-14】 共閱【1860】次
抑郁癥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人在不同環境下或人生的不同階段,其心理狀態也不盡相同。因此,抑郁癥在某些特殊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而這些人群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如經歷重大生活事件、心理角色發生改變、生活中缺少關注及缺乏關愛等。
當患者在社區醫療機構就診時,醫務人員應該不僅關注其軀體疾病,還要盡可能關心其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及時早期發現可疑抑郁癥患者,并給出專業建議,避免自殺等嚴重后果發生。
本文將向您介紹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及產后婦女這3類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特點、如何有效預防其抑郁癥及自殺發生等。
須關注的不僅是慢性疾病本身
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疾病譜逐步由傳染性疾病向慢性疾病轉變。目前,慢性疾病已成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據統計,抑郁障礙在住院患者中發生率達22%~33%。慢性疾病患者中有30%~40%有不同程度的厭世絕望感,有些幾乎經常產生自殘自殺念頭。
影響因素
慢性疾病的種類、嚴重程度、個體心理特征和社會環境因素等不同程度地影響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反應。而患者自身敏感性和內向投射是慢性疾病患者產生抑郁情緒的主要原因。
自身敏感性
患者對自己身體情況過于敏感,常放大自身不良感受,對病情的控制和治療缺乏信心。
內向投射
自我壓制不能接受的觀念、感情和沖動,認為自己是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患者易出現抑郁、自卑、自責、后悔、退縮等多種負面情緒、想法和行為。有些人甚至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從而擺脫慢性疾患的痛苦和折磨。
措施與辦法
軀體疾病并發抑郁障礙的及時識別
醫務工作者應對慢性疾病患者的心身癥狀進行系統、綜合地分析,對于不能充分把握的患者,應及時將其轉診至精神衛生專科醫院,以避免抑郁癥的漏診和誤診。
及時而合理的抗抑郁藥物治療
抗抑郁藥對慢性軀體疾病伴發抑郁障礙的治療效果肯定。因此,對這類抑郁癥狀應當給予足夠重視和積極的藥物治療。
審慎而專業的心理治療
治療應由經過訓練且有經驗的臨床醫師在完善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在確保自殺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及抑郁程度有所減輕的前提下,心理治療才能配合藥物治療規律地實施。
加強心理衛生的科普知識宣傳和教育
由于很多患者及家屬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不了解,一部分就診者在向醫生敘述病情時缺乏相應精神癥狀的主訴,這樣也就造成了抑郁障礙的漏診,延誤了病情。因此,應加強對公眾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家庭溫暖給產婦支持
產后抑郁癥
產后抑郁癥是在產褥期發生的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發生率約13%,患者在此狀態下產生的自傷自殘行為后果嚴重,不僅影響產婦、嬰兒的身心健康,而且對婚姻、家庭和社會均產生不利的影響。
發病原因
內分泌因素
妊娠分娩過程中及產后24小時內,體內激素水平急劇變化,增加了產后抑郁癥的可能。
心理因素
分娩過程中的心理緊張、尚未做好成為母親的心理準備等都會導致產后抑郁癥發生。
社會因素
包括文化特點、傳統習慣、家庭氛圍、負性生活事件對產婦情緒的影響。
預防
第一,應了解產婦是否有焦慮、抑郁、悲觀、消極厭世等狀況,對于有嚴重自殺危險者,必須及時予以治療。
第二,對患者心理危機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及時制訂出預防措施。
第三,應幫助患者正視危機,建立成熟的應對方式,幫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心理素質。
第四,加強家庭支持力度,改善夫妻、婆媳關系,改善家庭生活環境,共同關注產婦的生理、心理狀態變化,有效減少產后抑郁癥及自殺意外發生,確保母嬰健康平安。
老年抑郁患者可能就在你身邊
發病特點
近年來,老年人自殺事件逐漸增多。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自殺和自殺企圖者中的50% ~70% 繼發于抑郁障礙,并且其抑郁自殺率是其他抑郁群體的4~5倍。與青壯年相比,老年人抑郁障礙的臨床表現有其獨特之處。
情緒方面
老年人對憂傷情緒往往不能準確表達,多數患者有突出的焦慮煩躁癥狀,如坐臥不安、憂心忡忡、緊張害怕、易哭等。
思維方面
有更明顯的反應遲緩、思考問題困難、計算力困難、判斷能力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回憶不愉快的往事,常因小事自責、自卑,甚至絕望。
意志行為方面
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依賴性強,精力缺乏,回避社會交往,嚴重時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其他方面
老年患者常主訴許多軀體癥狀,如疼痛、胸悶、心悸、胃腹不適、便秘、口干、手顫、出汗、周身乏力等。約80%的患者有睡眠障礙,可有入睡困難和噩夢,典型的是早醒,醒后即陷入今天如何過的痛苦絕望中。
自殺預防
老年抑郁障礙最嚴重的情況是自殺,尤其對那些性格內向、伴有軀體疾病、喪偶、經濟拮據、獨居、文化程度低以及剛剛離退休的老人,其自殺成功率更高。
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以及社區衛生保健機構的醫務工作者應提高對老年期抑郁障礙的識別能力,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并及時給予系統的藥物和心理治療。
此外,須加強社會宣傳,增強社會各界、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督促老年人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培養興趣,正確看待生老病死。讓更多的老年抑郁障礙患者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和較好的社會功能。
【返回】
TAG標簽:抑郁癥,抑郁癥自殺,改善抑郁,抑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