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受抑郁癥困擾的人,你們還好嗎?
發布日期【2016-9-21】 共閱【2258】次
恐懼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一種情緒。他既保護你,同時又傷害你,就如一個無所畏懼的人同一個恐懼一切的人一樣同樣讓自己和別人深陷于困擾當中。很多心理障礙,如憂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當事人內心都有著極大的恐懼和不安全感,而他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恰恰是對這種不安全感錯誤的應對方式所造成的。如一個對人陌生的環境和人群產生恐懼,于是便哪里也不去,把自己鎖在屋子里面;一個人對細菌產生了恐懼,便整天不斷打掃自己的居室;一個人對外界的入侵感到恐懼,于是不斷反復檢查門窗。對陌生的環境、細菌和入侵感到恐懼時人的天性,但是應對的方式卻迥然不同,這也導致了不同的心理狀態。
我曾經嘗試把類似于恐懼這種情緒按照強度分成不同的等級,由輕到重分別是煩惱、緊張、焦慮、害怕、恐懼。煩惱有可能是暫時性的,也有可能是長期而彌漫性的,但是誘發的事件多是生活瑣事,當事人可以獨立解決,只是過程或者結果令人感到不愉快。緊張,一般具有即時而又應激的特點,持續時間一般較短,直接導致當事人應激行為,若能順利解決,緊張解除,若不能順利解決,緊張便轉化成焦慮。焦慮一般是持續性的緊張狀態,伴隨著精神與身體上的多種反應,誘發事件一般重大而難以即時解決,當事人深感壓力巨大,如婚戀、工作、長期的疾病等。害怕,害怕一般也是一種即時反應,與身邊環境或者刺激的突然變化有關,比如突然出現一條蛇,或者半夜聽了一個鬼故事,害怕的對象有可能是實體,也有可能是虛構的幻想。而恐懼,則是一種觀念上對害怕的不斷強化引起的,已經脫離了對象,屬于負面情緒的不斷自我強化,使人所有的能量和形態都處于自我防守的狀態。
在心境障礙中,我們能夠很明顯的看到負面情緒的自我強化,也就是當事人的情緒反應的強調超過了一般大多數人的反應水平,另外一種是高強度的負面情緒失去了對象,彌散于當事人整個生活過程中。所以我們倡導當事人以多種方式去感受、了解并分析自己的情緒。比如有一個當事人是13歲學生,因為打乒乓球的時候,球拍飛出去碰到了學校圍墻的燈泡,燈泡未碎,但是他從此陷入恐懼之中。他整天在想,如果燈壞了,電線短路了,整個學校就會停電,老師和學校的電腦會被燒壞,這樣我的父母就會因此而賠很多錢;他的另外一種想法是如果燈泡掉下來打到路人,人家就會進醫院,然后就會報警,然后就會傳喚他的父母,然后就會賠錢。他本來是學校少數極為優秀的學生,但是因此事件而崩潰了。我們要去分析對此事件當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明顯超出了正常水平,其次,恐懼因為觀念上不斷的強化,在不斷的災難性的想象中脫離了原來的對象。他恐懼的不是自己打碎燈泡的直接后果,而是恐懼因為此事自己的“優秀”受到印象(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恐懼此事給父母造成的影響(不再是一個乖孩子)。所以作為恐怖情緒的當事人,我們要學會分辨自己所恐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適當的應對。也就是說我們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行為,如在人際交往中,學會站在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和不同關系的人的角度來評價自己和自己的行為,這既有利于得到一個客觀的自我評價。如一個人,可以再觀念上模擬不同的人來自我分析,從而進行人格的抽離,內省,得到一個較為客觀的自我意象。從本質上來說,一個人對自己認識的越清楚,便越不容易患心理障礙。
在一切的心理障礙中,處理情緒是最為關鍵的,而人的情緒有根源于人的觀念。如果人不作為主體駕馭自己的思想與觀念,而被自己的觀念束縛,控制,放棄了作為承擔人生責任的主體地位,那么即使是高明的醫者,也難以給予他有效的幫助。
【返回】
TAG標簽:抑郁癥,抑郁癥狀,改善抑郁,抑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