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但醫學和科學界都普遍認為,抑郁癥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它還和大腦的生理變化相關,和大腦神經傳遞信號的化學物質的不平衡有關。《紐約時報》總結了科學研究稱,抑郁癥很可能由遺傳、生化、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引起。
1.遺傳因素:盡管抑郁癥不是遺傳病,但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癥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員患此病的可能性會相對較高。但并不是有抑郁癥家族史的人都會得抑郁癥,也并不是得了抑郁癥的人都有家族史,遺傳因素并不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
2.性格因素:遇事悲觀,自信心差,對生活事件把握性差,過分擔憂。這些性格特點會使心理應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干擾個人對事件的處理,加重不良情緒。
3.社會與環境因素: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離婚、失戀、人際關系緊張、經濟困難或屢遭不幸等,都可能促發抑郁癥。過大的生活或工作壓力,酗酒或濫用藥物,也可能導致抑郁癥。
4.軀體疾病:一些軀體疾病和異常狀況,如中風、心臟病發作、癌癥、艾滋病、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亂和晚期疾病等,久病不愈、久病臥床、持續疼痛、身體虛弱等都有可能導致抑郁癥。
5.生物化學因素:腦內生化物質的紊亂是抑郁癥發病的重要因素。已知有,抑郁癥患者腦內有多種神經遞質出現了紊亂;抑郁癥患者的睡眠模式與正常人截然不同;特定的藥物能導致或加重抑郁癥;有些激素具有改變情緒的作用。
6.日照:季節性情緒失調(抑郁癥的一種)很可能與日照時間過短有關。一些研究者認為,由于冬季陽光照射時間短,調節心情睡眠及性激素的生物鐘運轉緩慢,導致抑郁情緒。還有理論認為,腦內某些生化物質因為光照不足而分泌不足,導致抑郁。北歐地區因為冬季光照極短,是“冬季抑郁癥”的高發區,其中,芬蘭人口的患病率甚至高達20%以上。
抑郁癥病理
1.神經遞質學說:
這種抑郁癥病因為大腦神經遞質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整體精神活動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狀態。
臨床觀察到抑郁癥患者大腦缺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抗抑郁藥就是通過抑制神經系統對這兩種神經遞質的再攝取,使得突觸間隙這兩種遞質濃度增加而發揮抗抑郁作用。
2.神經回路學說:
2007年,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焦慮和壓抑的生理機制,指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回路”出現信息傳導不暢是神經癥(神經癥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癥、焦慮癥、恐懼癥、軀體形式障礙等)的病理原因。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著作《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也進一步指出抑郁癥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發明了以此原理開發的緩解焦慮、解除抑郁的輔助心理自助方法,說明神經回路信息傳導不暢與抑郁癥相關。
抑郁癥答疑
1.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有何不同?
答:抑郁的表現,全都是負面的,是一致的。抑郁癥的精神活動,我們稱為“知情意”,是協調的一致的。
精神分裂癥不一樣。他在和你說非常糟糕的事情,他好像一點都不痛苦。有些精神分裂癥病人,說別人在他飯菜里下毒了、裝竊聽器了、衛星監控了,好像在說別人的事情一樣,并不痛苦,說完也不采取任何的行動。精神分裂癥的知情意是不協調的。感受是一種,行為是另一種。所以他們有非常大的不同。
2.為什么說抑郁癥是器質性病變?
答:疾病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大類。器質性疾病,比如腦炎,有一個異物長在那里。肝炎、心臟病,也都是器質性疾病。以前,以為包括抑郁癥在內的精神疾病屬于功能性疾病,以為患精神疾病的人,大腦還是完整的。
但上世紀80年代以后,更多的研究不斷表明,從分子生物學上來說,找到了三物質(5-羥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功能磁共振也可以看到,大腦的海馬區域等部分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有細胞的凋亡。所以,現在認為精神疾病都是器質性的,不是功能性的。如果說現在還沒有發現器質性的,說明還沒有找到改變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
3.杭州地區的抑郁癥情況如何?
答:杭州已經二三十年沒啟動調研。現在科學發展迅猛,與以前對疾病的認識不同,以前的數據可能與現狀有很大出入。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稱,全球有超過3.5億人患有抑郁癥,約為人口總數的5%。在每年近100萬的自殺者中,半數以上患有抑郁癥。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一些國家中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療。盡管近年來,中國的醫療水平大幅提升,但預計到2020年,就疾病負擔而言,抑郁癥在中國將成為繼心臟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
TAG標簽:抑郁癥,抑郁癥狀,心理減壓,遺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