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音樂使生活更美好”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已有研究顯示:音樂有助于心理健康,因為它可以降低血壓和心率,減少血液中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屬性,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增進社會關系。音樂甚至可以改善我們的耐力,給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增添樂趣。
音樂不僅有錦上添花的作用,更能發揮雪中送炭的獨特價值,是人生低谷期的安慰劑。
相信每一位聽過貝多芬音樂作品的人都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即使多數人可能并沒有經歷過如他一般命途多舛的人生境遇,但樂章中的每一個音符依然直擊靈魂深處。不論是正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會從中獲得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與感悟,這種體會雖然不能量化,但是卻已有科學研究證明,音樂是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對病人進行輔助治療的。
早在很多年前,國外就已經有了系統完備的音樂治療體系。世界著名音樂治療專家、美國紐約大學臨床音樂治療系主任NIR教授對音樂治療做過這樣的定義:這是一種通過音樂的藝術手段,對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活動加以調試的康復療法,同時也是一種保健和教育相結合的高級康復活動。
那么,音樂究竟是如何對人體產生作用,又是如何產生臨床療效的呢?
德國奧格斯堡大學莫扎特音樂學院臨床音樂治療系的研究人員曾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健康人體全身所有的細胞,甚至是表皮細胞其實都存在一種“微振”現象,而心臟、大腦、胃腸等處細胞的“微振”則更為突出。這種“微振”具體表現為,在大腦皮層的統一指揮下,周身的細胞會按照一定的節奏振動,仿佛是一場頗具氣勢的“細胞大合唱”。當外部的音樂源流經聽覺神經、作用人體時,如果其節奏和人體生理上的“微振”恰巧合拍,兩者便會產生物理學上所說的“共振”現象。而當身體遇到健康“故障”時,體內的“微振”會失調,這時,如果能夠科學地選擇音樂,有意識地借助它的力量,調整體內細胞的“微振”,就有可能使生理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從而起到對病癥的緩解作用。
TAG標簽:音樂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