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音樂療法
發布日期【2019-4-30】 共閱【2452】次
體感音樂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又稱體感振動音響技術。是通過“身體感知音樂”的方式,將音樂中16~150Hz的低頻信號,經過物理換能轉換成振動,通過“骨傳導作用”和心理、生理的雙重刺激,能夠在短時間內激活大腦中樞,使人迅速獲得高質量的身心愉悅與放松,有效改善失眠、焦慮、抑郁、身心失調等癥狀,并實現一系列的康復理療作用及保健效果。
體感音樂療法的歷史可謂悠久,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五音療法”。五音療法認為,“五音”不僅是指耳朵能聽到的五個樂音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使人體臟腑經絡產生“和諧共振”的部分。正如《史記·樂書》中所說“夫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故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而在古埃及時代,當時的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應用銅管類樂器,直接放在坐骨神經疼痛的部位,進行體感音樂鎮痛治療。
到了16-18世紀初,歐洲宮廷中興起一種由幾個人演奏或演唱、為少數貴族成員演出的室內樂(Chamber music)。這種音樂會的最大特點是,演奏者和聽眾通過樂器的共振以及椅子、地板的傳導作用,來獲得對音樂的不一般感受(如深深的陶醉等)。室內樂使得歐洲古典樂獲得迅猛發展。
1972年,日本火箭工程專家系川英夫博士指出,體感音樂給演奏者和聽眾所帶來的陶醉,不僅僅是聽覺的作用,更多的是樂器振動通過身體的“骨傳導”作用的結果。
受系川英夫博士的啟發,世界最大音響公司——先鋒音響的創始人小松氏,充分認識到“骨傳導”理論的卓越性,于1976年成立了第一家從事體感音響與裝置研發的公司。經30余載不斷技術改良和理論完善,終于開發出能將音樂中16~150赫茲的低頻信號分揀出來的小型高效換能器,并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門嶄新的聲學治療技術和學科,廣泛應用于醫療、心理、語言教育、娛樂游戲及微生物發酵等領域。
1982年,挪威教育家和醫學家Olav Skile博士通過對腦癱患兒的臨床觀察發現,體感音樂振動能有效緩解患兒的肢體痙攣癥狀,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了“體感音樂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的概念。他的研究發現:音樂中的低頻(尤其40~80赫茲的頻率),對于孤獨自閉癥、偏頭痛、肌肉抽搐和大腦麻痹等治療非常有效。
【返回】
TAG標簽:體感音樂療法,體感音樂,音樂療法,體感音波,音波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