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706606868
在中國,哪個人群活得最抑郁?相信不同年齡階段、社會階層的讀者內心會有不同的答案。
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年輕人這一人群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雖然目前尚不能斷言中國的年輕人是抑郁癥患者最龐大的群體,但我們需要警惕一個新現象:中國抑郁癥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在別人眼中,本該意氣風發、樂享韶華的年輕人,為什么會受困于抑郁癥呢?
中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6.1%,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為3.1%。國內抑郁癥的發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發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按照6.1%的發病率折算,國內抑郁癥患者已達到9000萬,無疑是抑郁癥的重災區。
據報道,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癥。抑郁癥帶來的嚴重后果值得關注。不過,有業內人士稱,中國抑郁癥患者人數及發病率很難準確統計,因為此前沒有進行過此類專項調查。
盡管中國尚未公布有關精神疾病的官方數據,但大多數證據表明其抑郁癥患者比例在上升。當下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非??皯n:不管是心理疾病還是心理障礙或是抑郁傾向,在年輕人中都有擴大和加重的趨勢。特別是抑郁癥,從臨床上來看,現在得抑郁癥的人年齡越來越小。
年輕人的“中國特色”式壓力
身心減壓之體感音樂療法
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不僅是一個生理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過程。音樂可引起人情緒的變化。音樂療法可以緩解各種失眠、焦慮和抑郁以及腸胃功能失調等身心癥狀,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身心療法。
音樂治療起源
——————————
現代醫學讓人們開始了解音樂可以為人們治療疾病的人是厲希騰達爾,因其發現音樂對疾病的影響可以被醫學界采用,并應用于臨床治療,至此,他提出了具有開創革命性的觀點-音樂醫生,也正是這個觀點讓整個世界在19世紀90年代奏響了音樂治療疾病的音符。
現代醫學認為音樂可引起生理變化,部分由神經傳遞途徑來實現。聽神經纖維就像共鳴器,接受不同的聲音,并轉化為神經沖動傳給大腦,經大腦分析后人體作出不同反應。
大量實驗研究證明,音樂的感受、整合、分析中樞在大腦右半球,負責非語言形式及心理功能。如對音樂旋律的感知,音樂的記憶與音調的調控等,同時也促進大腦右半球的活化。
那些優美動聽的音樂、符合人體生理節律性的音樂,經感覺通路入腦后,作用于大腦系統,可以調節全身細胞的興奮性,從而通過神經及體液調節,起到恢復體內平衡狀態的作用。
國內抑郁癥年輕群體的擴大,與他們處于前所未有的社會環境和時代因素密切相關。研究人員將他們面對的壓力歸納為十個方面,包括社會環境、工作壓力、個人成就、經濟收入、人際關系、社會支持、家庭、住房、子女和個人生活。研究結果還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
其中,他們面對的社會環境壓力主要是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這也被認為是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特色壓力”。20歲至30歲的人群處于面臨畢業、職場奮斗初期,人生的格局還尚未穩定,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年輕人對于未來的迷茫和焦灼感進一步加劇,這些不良感受會進而誘發抑郁癥。
再加上如今社交網絡盛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界限。24小時隨叫隨到,加班加點已成為許多職場人的常態。研究已經表明,過度使用電腦與手機使腦部放松與緊張的調整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睡眠障礙、工作效率不佳,加上壓力隨時可能迎面而來,容易引發抑郁。
被抑郁癥吞噬的年輕人
社會大環境不僅為年輕人帶來了難以消解的種種壓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局。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過于功利化的社會風氣是誘發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最近一二十年,全社會的導向就是把經濟搞上去,這一導向的核心就是錢。這樣一來雖然社會發展了,國家硬件也強大了,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大家一窩蜂地認為錢是最重要的,進而忽略了對自己精神方面的關照。
不僅當前的社會風氣如此,年輕人每天暴露的信息環境、社交網絡,也在不斷強調功利、現實的價值觀。
在并不合理的比較下,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急于否定自己,焦躁不堪,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學家們多年的研究發現,崇拜金錢名利的年輕人患上憂郁癥的機會較那些并不十分看中金錢名利的年輕人要高出20%。他們的建議是,年輕人在追求向上和好生活的過程中,應量力而行。
的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僅僅是少數,在20-30歲的人生階段,價值觀尚未成形。如果盲目追求成功,以功利化的目標來要求自己,將不當的例子做榜樣,那將墜入功利的陷阱,被叢林社會的規則裹挾著向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內心的混亂和焦灼難以得到重視,郁積心中,不免誘發心理問題。
在此希望我們的年輕人在“升級打怪”的時候也能關愛自己的心理健康,讓抑郁癥遠離自己,積極對待生活。
TAG標簽:抑郁